下网已经十天了,三联村渔民掐好时间,在当天潮汐逐渐变弱的时候出海收鱼。跟以往一样,"流水簿"上记录退潮到最低水位的时间会有所提前,实际的收网要推迟一小时左右。
但出海的时间不会推迟,从村口码头开船到最近的文昌铺前也要一个多小时呢。拉网收鱼有些许繁重但操作方法相对简单些,两三个人忙活个把小时就可以上鱼回港。只是渔民都得靠天吃饭,每一趟出海的收获都不稳定;村里最高纪录是一次抓到了30万的鱼;正常情况下,收成可以的话也能赚到2~3万;但鱼现在是越来越少了,运气背点一网鱼只有十斤八斤,几十年来守着家门口这么熟悉的一大片海,看着收上来的鱼,多了几分心塞。
一艘小渔船回港,渔获就这么两筐
这些年来,渔民的收获确实是在以眼看的速度不断减少,捕到的大鱼更是不如过去多了。有时候一网起来都是些小鱼小虾米,还能捞上很多垃圾。鱼少了,鱼价又翻倍地涨,就只能多放一网,多抓些小鱼,或者多跑一趟,总是能勉强维持的。
在三联村,男人负责出海捕鱼,女人则在岸上分拣和售卖渔获。那些经济价值高的种类,在渔船上就会挑选出来,比如规格比较大的墨鱼、螃蟹,比如价格比较高的大黄鱼,其他渔获则会装到塑料筐里运回岸上。
渔船回港后女主人会接过简单分类的渔获再次分拣,对于顾客的喜好她们会更熟悉些,而此时等候在旁的鱼贩也会上前帮忙。女人们或用双手快速挑拣,或拿着小铁耙在成堆的小鱼虾中筛选合规格的对象。挑选出来的鱼,会经过再次清洗归类,拿去售卖。
渔获分拣后最后一次清洗
三联村鱼市上常有外地专门赶过来 "寻味" 的老饕,但更多的鱼贩则是村里的妇女。她们会提前跟船主联系好,提前获知渔船的回港时间和收获的大概情况。即便是在淡季,三两个鱼贩就能分销完一船渔获。鱼贩之间相互熟悉,也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她们不会从来为了争抢渔获而争吵起来。
分拣渔获的女主人和鱼贩
拥挤、嘈杂、人来车往的码头或村镇市场都见惯不怪了,电子支付也都在基层的村镇集市相当普及。不过在三联村鱼市码头,鱼贩跟船主还是习惯采用现金交易,钱揣在口袋里,大概会更安心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扫码付款很少在这里出现。结算过后,鱼贩会把盛放不同鱼的竹编层层垒好,搬到电动车或经过简单改造的三轮摩托后座,再送到周边的海鲜市场或者食肆进行分销。
装载渔获的竹编和电动车
鱼贩会把所有能卖好价钱的鱼统统收走,剩下的一些野杂鱼小虾米就只好堆在地上了。到了时间,村子里就会有人专门来回收这些残次品,他们用铁锹一铲一铲随意装到桶里,送到加工厂加工成鱼粉——一种添加到饲料的高蛋白原料。村里人常常把这些人叫做"收鱼的",而鱼贩则认为她们自己是"买鱼的",一字之差,体现了渔获分拣的不同职能,更囊括了渔民、渔人的生活百态。
正在回收野杂鱼的工人
野杂鱼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