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山寮之一」荣山寮渔史:从无中生有到落地生根
  • by
  • 黄晓健
  • 2021/05/11

如果不经人提点,一些老居民也不会想到,在海口西海岸,火车站、政务中心和密集的楼盘周边,还留存着一个渔村。这个大隐隐于市的渔村,名叫荣山寮,是海口城区仅剩的两个渔村之一。荣山寮的"寮"字,有几分古趣,而它的前世今生,也须得从这个"寮"字说起。

寮,即简陋的茅寮。明万历年间,荣山寮所在的这道绵延九百米的海岸线上,是一片盐碱沙地,荒无人烟。东边稍远处,地势低洼平缓,有许多村子,村民们开垦良田千顷,靠传统种植业为生。农闲的时候,他们会来海边拉拉网打打渔。为了打渔方便,这些“临时”渔民在盐碱沙地上搭建“临时”茅寮,用于休憩、暂住。

7X3A4796_副本.jpg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北发生了7.5级大地震。灾难袭来,盐咸地北边的一个村子直接被海浪淹没,周边许多村子的民房、田地也遭到严重的毁坏。地震过后,劫后余生的人们在废墟中捡回一些可随身的物什,在流离失所中向这片盐咸地及其北边五公里外的新海角(如今新海港码头)靠拢,有的人搭起了茅寮,有的人就躲在岸边的野菠萝里栖身,靠近岸捞海菜和铲牡蛎为食。原来的家是回不去了,他们就在这一片盐碱沙地上捕鱼谋生、搭茅寮安顿下来,并不断吸收散落各处的人家,逐渐形成村庄形态。这个新村子,始于荣山村渔民搭寮落脚,又以荣山村迁来的渔民居多,因此得名荣山寮。

微信图片_20210121162614_副本.jpg

随着人口日益增多,荣山寮人仅靠近岸采海渐渐无法满足生计,于是开始扎结竹筏到近岸垂钓,或用苦楝树做成方形船,在浅水湾撒网捕鱼。靠着这种单人作业的近乎原始的捕鱼方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跟周边的村子换取粮食、蔬菜及其他生活物资,繁衍生息。

又过了一个百年,一群逐鱼而居的疍家人从珠江水系漂流到荣山寮和新海角一带的近海,他们靠岸停泊了好一阵,与当地人交易渔获和生活物资。看到当地的捕鱼方法比较落后,他们又根据琼州海峡水浅、鱼群多、通道狭窄、水流急的特点,建议当地渔民在近岸的鱼群通道安装陷阱网捕鱼。渔民接纳了建议,凑钱到东边50公里外的北港岛(今东寨港北港岛)买回来4口有倒装网槽(钻进网口不能按原路出来)的大网,在浅海里打下木桩,并将4口网组合排列固定在两根木桩之间,张开网口,有如陷阱,只待待鱼群钻进来。当地渔民把这种新方法称为“足沙桩”捕鱼。

后来,这群给荣山寮带来先进捕鱼技术的疍家人不知所踪,《地方志》也说得含糊。有人说他们继续漂泊海上,后分散到海南各个市县;也有人说,当时有一部分疍家人定居在荣山寮,只是出于某种原因,这部分人上岸后隐姓埋名。总之,尽管与疍家有关的日子已过去三百多年,部分荣山寮渔民家里,如今仍旧保留着早晚烧香拜自家神灵、脱掉鞋子光脚进屋的习俗习惯,与以船为家、把自家神灵供在船上、把船舱整洁当成家的疍家人无异。

微信图片_20210121155030.jpg

这些旁人需要观察对比才能找到端倪的习俗印记,是否传承自疍家家训,无法深究。但荣山寮自疍家人到来后,新旧村民合力掌握了特定的渔牧技能,形成了特定的作业习惯和习俗,在相当长时间里都安稳富足,自成一派,不受外界影响。据传,新海角新海角在清朝初期就推广的更高效的“网所”[1]捕鱼,但这种捕鱼方式荣山寮渔民到了清末才开始引进。

“网所”捕鱼被引进后,在荣山寮延续很长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近海捕捞量过大,渔情不佳,产量下降,才退出荣山寮的历史舞台。现如今,荣山寮渔民使用更大、更宽,排布更分散的网具——浮网(也叫定置网)捕鱼。

微信图片_20210121160359.jpg

定置网捕鱼示意图(图源:《海南海洋渔具渔法》)

定置网捕鱼,其实仍是当年疍家人所传授的“陷阱”捕鱼原理,算是“网所”的改良和简化,只不过原来的两根固定桩不再需要打入海底,而是固定悬浮在海里。固定桩的一头坠着沙包,一头扯着浮球,牢牢定在原位;而渔网就用四根缆绳扯着,浮在水面。

这是一种30多米长的漏斗形渔网,网口张开有10米宽,它的朝向依据潮水运动的方向而定,潮水向东流则网口朝西开,潮水向西流则网口朝东开,一直张开静静等待鱼群钻进来。荣山寮渔民根据潮水的涨落规律,以十天作为一轮的捕鱼周期,他们称为一轮“流水”。这十天内,前两天先集中放网,接下来五天陆续收鱼收网,最后三天晒网休息后,又迎接下一轮的“流水”。

靠着两个壮丁出海放网、两个女人在岸上拣鱼、卖鱼,荣山寮渔民一家四口就能耕作10张定置网。当然了,渔民们也不严格按照固定的放网收网节奏捕鱼,遇上天气不好或家里有事,他们也会放网七天、收鱼六天,新放一张网下海,收回另一张旧网里的鱼。

微信图片_20210121161344_副本.jpg

在没有“流水”的日子,荣山寮渔民们便不出海了。男人们或呆在家里休息,或聚集在茶店吹牛喝老爸茶,偶尔才会去到沙滩上,帮家里的女人和老人修补渔网、翻晒鱼干。

这就是荣山寮早已习惯的生活。未来的日子会怎样?那就是新的故事了……


[1]网所:当地渔民从疍家人那里学会4口网组合的“足沙桩”捕鱼后,又买来6口大网,改良成6口网组合的“足沙桩”,同样获得丰收,于是他们都将“足沙桩”寓意为“托贫所”(意即天公海神托福给贫穷人),简称“网所”(即组合网)。后来,随着生产力提升,渔民造出了更结实的渔网和10吨的渔船,他们开始出更远的海,把木桩打在更深的海里,他们还在两根木桩之间,绑上了8~20口更密集的渔网,最终形成固定模式的“网所”捕鱼。


相关文章
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