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寨港之三」小家碧玉也当登轿新嫁,零距离认知东寨港渔业
  • by
  • 黄晓健
  • 2020/12/01

几只高脚水鸟

扑棱扑棱

从大海的深处浮了出来

随即隐入林中

又一只大螃蟹

横摆着粗壮的钳子

钻在淤泥里爬行

很快便躲进树根后随潮水消失

走进东寨港之前,关于红树林湿地的印象虽只有这么几帧,却都是些小而美的画面。尤对红树植物的形态变化记忆深刻,当潮水上涨时,它们的树干浸泡在水里,只有茂密的树冠浮在海面,像极了一丛海蘑菇;退潮后,泥泞的树干又露出在滩涂,盘根错节,还吸附着几只小螺小贝。

冠名国家级的红树林湿地保护区,东寨港的形象则会丰满些,平整松软的柏油大马路,背景没有粗犷的大雪山也会想下车打卡;路边的绿化带和一排又一排的椰子树,规整而舒适;连村口的路牌,都自带风情小镇的标识。当车子停在红树最茂密的核心观景区,跑上那最高处的栈台,偶尔还能看到一艘外挂柴油机的小渔船驶过河道。你身前和矮桥下的各色游客,便会对着远方大吼两声,或抓起相机捕捉那渔船、红树和夕阳的光影,寻找红树没入水里的气根和栈桥下的游鱼。

此时的他们都离红树林很近,就在东寨港腹地里,看得很泥滩里的弹涂鱼;却有些远,始终隔着一座栈桥的距离。他们似乎没尝过这里的咸淡水,没赤脚踩踏过滋养这一方生命的淤泥,更不熟知这里的人、渔和事,我们开始也没有。要不是追寻着渔业的足迹走进红树林区内靠海的村子,要不是深入到周边的渔村访谈、调研,看到那海面上稀疏的养殖木桩,那扛着铁锹小桶在滩涂里捡螺挖贝的渔婆,那用高压水枪冲洗渔网的渔民大哥,和那赶着一群鸭子下海的阿婆,我们对于东寨港的认知,便只有眼前的水鸟跟红树,和研究报告里的渔业收入数据。

1608786990505931.jpg

但如果你以为东寨港就只有这些形单影只的渔业和渔影,那确实就是看的不太完全,不够真切。东寨港的独特和感人之处,偏偏在于它夹带着的浓厚烟火气息和渔人的日常生活故事。


#坐小渡轮去卖鱼的阿姐,一天收入百来块钱

2016年春节前,在演丰镇农贸市场和曲口渡返回铺前的小渡轮上,同一天里两次遇到了一位卖鱼的阿姐,便熟络地聊了起来。阿姐是北港岛(东寨港出海口处,曲口渡和铺前之间的小岛)人,老公一个人在铺前海(东寨港出海口处)撒网捕鱼,她则在每天早上7点,花2块钱坐小渡轮到铺前,花10块钱转船折返曲口渡,再坐公交车到演丰镇农贸市场,赶在早市里卖鱼。

大概11点多,阿姐便会挑着空担子原路返回,除去往返的路费,一家人一天捕鱼的收入就百来块钱。北港像阿姐这样的鱼贩不多,多数鱼贩直接就在铺前码头把鱼卖掉了。东寨港周边捕捞的鱼种类多,蓝圆鰺是最受老饕们追捧的,能卖到20几块一斤,不过比起演丰镇农贸市场,价格还是稍微差了些。


#住渔排上的大哥,同时干工地和养鱼两份活

在东寨港出海口靠近铺前大桥的河道上,有十来个养殖鱼排,在河道最靠外那3个,便属于渔民王大哥。王大哥是万宁人,夫妻俩平时居住在渔排上,养殖剑多(海南话)和石斑鱼。但他们的主要工作,还是在铺前大桥的工程项目上当建筑工人。

这些渔排为自行占海搭建,无需租金,饲料则是买来的小鱼小虾,但养殖成效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较大。2016年年初由于强冷空气的侵袭,王大哥家的大多数鱼都被冻傻或冻死了,只得廉价出售;少部分抗冻的石斑鱼,也仅仅是卖到26元一斤。


#东寨港湾内捕鱼的夫妻船,收获越发不确定

北港岛的左侧,塔市新溪角码头,遇到了一艘夫妻共同作业的小型渔船,也叫夫妻船。他们就在东寨港湾内捕鱼,早上9点半左右收鱼上岸。这一天捕上来的有富贵虾(约有5斤,卖35元一斤)、野生海虾(1斤多,卖100元一斤)、一条3斤的野生大鲻鱼(卖40元一斤)、三眼蟹和其他海蟹(2斤左右,卖25元一斤),还有鞋底鱼、章鱼、沙丁鱼、鳗鱼等野杂鱼。

渔家阿姐说,小渔船出海一次要花费20来块油钱,收获则全凭运气,一天能有三百块收入算非常丰厚了。但只要捕上来鱼,就不愁卖,散客不买也很快会有鱼贩来收购。

新溪角码头还有100多艘这样的小型渔船,多为夫妻船。他们在铺前的近海和东寨港湾内捕鱼,一般是前一天晚上放网,第二天早上收鱼。渔民普遍抱怨说,这些年鱼越来越少了,体型也越来越小,一艘船拼了干活,最多能挣个两三百块一天。


#看得见的渔业生计

沿着东寨港红树林的岸线走,关于小型渔业的样态和这些渔民的故事还有许多,卖鱼阿姐、渔民大哥,和收获不确定的夫妻船,都只是当地渔民生活百态里比较典型的缩影。实际上,出海捕鱼、近海养殖、滩涂挖螺、贩卖渔获,本就是他们的生活日常;实际上,他们的收入都差不多。

东寨港周边的居民主要就是以渔业为生的,人们普遍从事捕鱼、挖螺、鱼虾塘养殖和滩涂养殖等渔业相关的工作,靠海的村庄还大力发展牡蛎养殖。当地渔民只在风平浪静的东寨港湾内和出海口处捕鱼,很少会去到外海。这种以小规模、生计渔业为主的沿岸和近海捕捞方式,依托着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天然条件,在传承中发展,百年来生生不息。

而得益于这里狭长、散乱的海岸线布局和红树林湿地丰富的鱼类资源,东寨港周边渔村至今仍保持着相对原始却独特的渔业风貌。渔民一般选在涨潮初期或退潮(潮位较低)的时候出海撒网,他们现在用得最多的是蜈蚣网。这种网你或许早已见过,适用于红树林湿地的滩涂、涨潮时形成的水沟、凹凸不平的礁石区、涨退潮的过渡带等多种地形,游在水里的鱼和钻在泥底的螃蟹都可以抓到,能捕获鱼的种类多、数量大, 且使用不分四季。

当地渔民说,以前出海捕鱼会使用其他网具,但捕捞效率低,收获还受到潮水影响变化不定;现在用上了蜈蚣网后,每艘船每天出海一趟,每次下网一两百张,非常高效。

可是在长期高强度的索取之下,这里的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越来越多的幼鱼被捕上来,渔获越来越方便地被贩卖到周边的市场。桂林洋农贸市场是东寨港周边最大的水产品农贸市场,消化水产品的量很大。不过从整个东寨港保护区来看,因为靠近海口又是旅游区,这里的新鲜海鲜又常会销往海口或在本地由游客消费。

东寨港当地渔民根据流水情况,通常选择在夜晚下网捕捞,清晨收网,早上五六点卖鱼。鱼拉上岸后,渔民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拣和分销。那些不合市场规格的幼杂鱼,则兜售到渔村附近的小饭馆用来做“杂鱼煲”。

但幼鱼不论是销售到食店还是作为冰鲜饵料,都有来自市场对水产品强劲的需求。可以说,在东寨港红树林出产的任何一种海鲜,都比裸滩地的产的海鲜要更肥美;在这样的咸淡水环境生长的鱼虾蟹贝虽然规格不大,但不管是捕捞的还是养殖的,口感都十分鲜甜、细嫩,品质上乘,在市场上非常走俏。所以在人的需求的推波助澜之下,东寨港红树林区域内很早有了规模不小的禽畜养殖和水产养殖,东寨港的养殖污染问题和红树林群落破坏也由此产生。


#经济支柱养殖业会如何演变?

2013年12月,在经过大量的摸底调查基础上,海口市政府对东寨港保护区内2439亩养殖塘进行了全面清退。但彼时保护区外的水产养殖还在进行着。到2015年,东寨港渔业社区水产养殖的收入达到7100多万元,占了当地人所有收入的27%。

曲口湾,位于东寨港出海口最外头的咸淡水区,海水咸淡适宜,盛产生蚝。这里出产的蚝个头大,肉质紧实,味道浓郁鲜美,有别于其他产地。2017年,曲口生蚝已经成为了演丰镇的支柱产业之一,且是演丰镇的地理标志性产品。

这些年,随着曲口生蚝品牌的打响,到了生蚝采收的两季,不少岛内甚或岛外的饕客,都会不远千里前来尝这一口鲜。但曲口生蚝的养殖规模囿于保护区养殖的限制,很难进一步扩大规模,区域品牌的打造也一度受阻。虽说生蚝是滤食性物种,对改善水质有裨益,但养殖连带的人的活动依然会对周边红树林生态造成影响,而且传统的砖养方式升级为泡沫板和吊绳后,亦不免令人忧心塑料微粒的污染。

不过随着红树林生态保护的红线日益收紧,特别是2017年严格清退之后,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内已经少有养殖活动。但作为东寨港居民的生计支柱,水产养殖该何去何从呢?

或许,合理引导养殖户在池塘内部间播红树,充分利用红树的水体净化作用,营造生态养殖环境,进而发展红树林复合型渔业,打造区域性品牌和优势品种,如生蚝、青蟹、贝类等,以赢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同时,让养殖户认识到红树林对渔业资源的有效促进作用,唤起他们自发加入红树林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资源的保护队伍中,形成自我造血、让渔民找到谋生的出路,才是平衡红树林保护和渔业生计的可持续之道。

相关文章
评论 0条